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高新技术是讨不来、要不来的,必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是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更是时代赋予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使命与担当。
亨通集团30多年的发展实践表明,企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从中国走向世界的创业发展史就是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实现产业升级跨越的创新发展史。作为全球光纤通信前三强,亨通集团始终聚焦国家战略,紧跟新型工业化时代步伐,致力于科技创新自立自强,加快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科技世界一流企业。
一、聚焦全面国产化,加快科技自立自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当今颠覆式创新、挤压式发展、扼杀式竞争、跨界式打击等问题突出,企业全球竞争不单是产品、市场的竞争,更是创新链产业链的竞争。
瞄准世界前沿,填补国内空白。聚焦本土化、国际化发展,坚持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持续升级,围绕海洋通信与感知、海上风电能源、海洋油气资源开采等领域,投资建设了10余艘海洋施工船、1500多人的海工团队,加快发展海洋特色经济产业。自主投资建设及运维连接亚非欧三大洲的中国首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有资产、自主运维、全国产化技术与装备的国际海洋通信网络系统,打造安全可控的“一带一路”信息互联互通高速公路,打破了欧美企业对国际海缆通信领域的长期垄断,发展成为具备从研发设计到产品制造、系统集成、跨洋施工、网络维护的国际海底光纤网络全产业链企业,为全球70多个国家承建了130多个海底光纤通信网络系统。创新升级深远海海上风电产业,承担了科技部重大研发项目,承建了国内首个海上漂浮式风电示范项目,为国家开发深远海风电资源夯实产业科技基础。研发布局填补国内空白的海洋油气开采海底传输国产化特种装备产业,服务国家能源安全战略。
亨通集团充分发挥布局发展光纤通信产业30多年的技术积累及产业优势,加快特种领域光纤产业化布局,打造细分赛道行业冠军。图为亨通光通信科技产业园光棒智能生产线。亨通集团供图
强化研发投入,持续原始创新。坚持把每年营业收入的5%以上投入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创新,依托集团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多个院士、博士科研工作站,以及数十个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推行集团重大研发创新项目“揭榜挂帅”制度,创建通信、电力、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技术研究中心,在集团研究院的统筹规划下,加强企业原始创新、自主创新能力体系建设。比如,针对美国实体清单打压,加快涉及产业链进口关键物料和核心装备完全国产化研发及产业化,通过自主研发、产业链协同研发、联合50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产学研集成研发攻关,基本实现本土化发展,打造了产业原创技术创新源,实现核心技术自立自强、产业链自主安全可控。再比如,成功研发应用于海洋通信领域的超低损耗光纤,完成技术攻关;红外合成石英在高能激光领域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标准,实现了国产化发展;成功开发应用于工业精密制造及高端医疗装备领域的激光光纤、传能光纤,应用于5G及数据中心高速光互联的全系列多模特种光纤、多芯光纤、少模光纤、空芯光纤等,以原创技术在多个领域打破国外垄断,并实现与国际头部企业并跑领跑。
深化开放合作,激活创新生态。充分发挥亨通集团多年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创新的资源优势,打通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堵点,把高校实验室搬进企业,把企业研发中心建在高校,通过持续升级IPD集成研发平台体系,加快研发成果产业化落地。比如,聚焦“东数西算”及数据中心互联、全光网络互联、海洋能源互联、空天地海一体化网络互联等新兴高科技前沿领域,与中科大、中国海洋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数十家国内大院大所双向研发融入,借“外脑”强“内智”,加快研发提升创新成果产业化效率。牵头组建海洋信息技术创新联合体,联合14家成员单位及科研院所开展海洋光纤通信、海洋无线通信、海洋通信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解决了一批关键技术攻关、“卡脖子”技术难题,成为江苏省唯一国家级和省市级“大满贯”创新联合体,创建了具有亨通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及模式体系。
亨通集团30多年扎根实体制造创新发展,深切感受到,企业的问题要靠发展来解决,发展的问题要靠创新来解决,而创新关键在科技自立自强、自主可控,要打造成为具有全球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亨通集团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截至2024年底,亨通集团累计取得授权专利5000多项,国内国际标准制订60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近1500项、国际专利近200项,各类行业标准近500项,专利和标准总数位居国内领先水平,在光纤材料、特高压电力传输、超高压海底电缆、超低损耗海底光缆、海洋通信及电力工程等多个领域表现突出。
二、聚焦强链延链补链,加快打造创新产业集群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制造业是强国富民经济,是科技自立自强的产业基石,必须以长期主义强链延链补链,不断做强做大先进制造产业。
做精做强优势产业。充分发挥布局发展光纤通信产业30多年的技术积累及产业优势,在光通信产业实现“光棒-光纤-光缆”全系列产品覆盖的基础上,加快特种领域光纤产业化布局,打造细分赛道行业冠军。坚持光纤通信全产业链发展,向上游延伸发展高端光学、红外合成石英、天然石英等新材料产业,广泛应用于先进制程芯片、高世代显示、高能激光、光伏光学等领域;向下游延伸至光器件、电芯片、光芯片、光模块、光网络建设领域,服务国家“东数西算”算力网络、大数据中心及新一代光纤通信骨干网络建设,助力万物互联智联,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在智能电网领域,打造从铜铝合金材料、高分子材料到全电压等级电力传输全系列产品的基础上,围绕国家新能源发展战略,加大布局海上风电、分布式光伏、新型储能、氢能等新能源产业,打造产业发展创新集群。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顺应“以铝代铜”“以铝节铜”发展趋势,加快电力产业铝合金特种导线产业化布局,打造覆盖全国、辐射全球的电力能源互联绿色节能产业基地。围绕新兴材料领域,坚持全产业链发展,延伸布局新能源锂电池高电压钴酸锂、锰钴镍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及上游锂矿资源,开发布局应用于锂电池集流体的铜合金复合材料、超薄铜铝箔材料,加快布局应用于特种领域的紫铜合金、无氧铜合金、高端钛合金及高分子材料。把握新一代信息科技产业变革契机,研发布局5G小基站、智能天线、数字室分、毫米波相控阵雷达等移动通信领域新兴垂直产业,加快向高端领域高端市场转型升级。聚焦新能源产业及技术发展前沿,研发布局光热发电、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等新兴产业。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与苏州大学合作成立人工智能未来通信技术研究院,围绕先进光纤通信与人工智能数字技术融合创新及产业化,引进国内顶尖的技术专家,开展“边缘数据中心全光交换技术”“无中继超长距光纤传输系统技术”“新一代光纤通信数模混合集成芯片”等未来产业研发。与中科大、北邮等高校合作研发量子绝对安全保密通信,布局量子保密通信商业化运用,已在长三角、京津冀建成量子保密通信环网,为政府、银行、电力及互联网企业提供量子保密通信系统解决方案。布局海洋水下无线通信及近海沿岸无线网络,前瞻研发低空无人航行器通信网络、天基卫星通信技术,打造“空天地海一体化通信”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抢占产业创新发展制高点。
三、聚焦智能制造,加快铸就世界品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制造业是数字技术创新集群的主战场,以数字化升级智能制造、以智能化融合科技创新,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是制造业做强做优的必由之路。
融合科技创新,打造全球领先的智能制造模式。十多年前,亨通集团率先启动工厂智能化、制造精益化、管理信息化“三化”工厂建设。近几年,亨通集团积极响应政府工作部署,加快推进企业智改数转。经过十多年探索积累,围绕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工业互联网等前沿科技与制造业融合创新,打造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可视化监造“新三化”智能制造升级版,实现采购、生产、流通等上下游环节信息实时采集、互联互通,打造了“机器换人、人机互动、物物智联” 的智能制造先进模式,相继建成2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4家国家级5G工厂、29家省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入选国家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示范企业,亨通HioT工业互联网平台入选国家级“双跨”平台、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示范,以及代表全球数字化和智能制造最高水平的“灯塔工厂”,实现了企业持续稳健高质量发展。
突出品质引领,打造全球卓越的质量管控模式。品质是制造业的生命线、先进制造的根基。亨通集团30多年来坚持信誉第一、品质第一、服务第一,逐步积累迭代形成系统性的“四全两面”质量管控模式,成为中国质量标杆。“四全”,即全栈式自研突破核心技术,全数字化赋能质量管理,全方位夯实质量基础设施,全价值链构建质量生态。“两面”,即面向客户的组织文化,面向全球的国际品牌。在精益求精的品质品牌创建过程中,将“四全两面”质量管理要求贯穿从原材料供应、生产制造、工程实施及网络运维全过程。通过建立“一物一码”质量数字地图,形成完整的质量追溯体系,以产品全生命周期唯一身份编码,高效精准追溯订单、采购及制造交付、安装、运营各环节的关键质量控制点信息,为高可靠性高质量运营提供保障,打造驰骋全球市场的中国制造品质品牌。
亨通集团围绕海洋通信与感知、海上风电能源、海洋油气资源开采等领域,投资建设了10多艘海洋施工船、1500多人的海工团队,加快发展海洋特色经济产业。图为亨通国际海洋产业园。亨通集团供图
聚焦转型升级,打造全球倡导的绿色发展模式。绿色制造是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鲜明特征,加快绿色化升级转型是全球绿色变革时代背景下的必由之路。聚焦“双碳”目标,亨通集团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优势,以智能制造赋能绿色制造,以绿色制造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将数字技术与环境保护、生态治理深度融合,搭建“双碳”数字化平台,将能源管理贯穿生产运营全过程,实现技术研发、工艺装备、生产工序、绿电采购等能耗数据信息化、可视化、科学化管理,构建了全生命周期绿色制造生态系统。比如,成功研发并产业化新一代零污染绿色光纤材料;高端铝合金特种节能输电导线材料,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在国内外承建数十个海上风电新能源项目,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截至目前,亨通已有9家企业获国家级绿色工厂,6家企业获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3家企业获国家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13类产品获国家绿色设计产品。同时,亨通集团积极发挥行业引领作用,依托亨通HioT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及灯塔工厂成功实践,打造大数据、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智能制造综合解决方案和质量管理系统解决方案,致力于赋能行业内外广大中小企业,助推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数字化低碳化转型升级、提升效能。
四、聚焦“双循环”新发展,加快打造一流企业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产业格局、创新版图加速重构,加快构建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为中国企业打造国际化发展升级版指明了方向。
亨通集团成立30多年来,第一个十年打基础,第二个十年全国布局,第三个十年全球布局。当前,亨通集团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聚焦国内统一大市场,加快技术攻关,持续加大国内产业投资布局,不断强化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同时,坚持巩固好海外市场、海外产业,不断通过自主研发的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的全球竞争力。亨通集团从2000年开始“走出去”发展,到提出“看着地图做企业、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再到制定“5-5-5国际化战略”,即50%以上的国际市场、50%以上的国际资本、50%以上的国际化人才,目前亨通集团产业已布局国内15个省份,在东南亚、南亚、南非、北非、欧洲、美洲等地创建了12个海外产业基地,近年来新增投产埃及亨通、印度亨通、墨西哥亨通,正在规划欧洲海洋能源产业基地,同时亨通集团在海外布局40多个海外营销技术服务公司,产品和服务覆盖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市场、海外产业已成为支撑亨通集团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的重要版图。
亨通集团20多年国际化发展历程,深感,企业要做强,必须要参与全球技术、品质的竞争;企业要做大,必须要全球市场定位。企业今天不国际化,明天就成为别人国际化的一部分。世界冠军只能在奥运赛场上角逐产生。要证明企业竞争力,必须经历全球市场的考验。
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张謇曾说:“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的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 企业也是如此,要用未来的眼光定位倒逼今天的行动,而不是用今天的眼光来规划未来。尽管当前形势严峻复杂,但我们坚信,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不可逆转!全球市场是企业做强做大的必由之路。只有参与全球市场竞争,才能在挑战中磨炼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加快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立足当下,创新未来,亨通集团将始终紧跟国家发展战略,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秉持以引领市场为导向、以服务客户为中心、以为客户创造价值为目的、以推动行业发展为宗旨,加快实施行业领先、创新发展、全球运营、人才先行“四大战略”,全面推进向创新创造型企业转型、向全价值链集成服务商转型、向平台服务型企业转型、向国际化企业转型,勇攀科技创新自立自强高峰,勇担经济社会发展重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加快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强国贡献民企力量。
来源:新型工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