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通信产业报》(网)记者了解,刚刚结束的中国联通IP RAN集采虽然不出意料地“高开低走”,成交资金从前期规划的30亿元锐减为13亿元,但新启动的多厂商IP RAN设备互通测试则直接打破“一个厂商单独承建、扩容维护”的行业惯例,为长期形成的恶性集采机制带来一丝希望。
30亿锐减为13亿
据悉,华为、中兴、烽火、上海贝尔从本次集采中胜出,其中华为取得了约50%的份额,中兴紧随其后约为38%,上海贝尔和烽火通信各占6%。这是国内首次,也是截至目前全球范围内最大的IP RAN集采——招标规模为5000端的核心汇聚层分组设备、5万端边缘接入层分组设备。
最初,中国联通规划对123个本地网的移动回传网进行分组升级,后来,根据实际需求,联通总部根据各省分公司所提交分组需求的60%~70%进行设备采购,规划资金为30亿元左右。这30亿元,对于在该领域投入了数年研发、宣传成本的厂商来说意义非凡,所以,从中国联通1月份开始测试,业内几大厂商就开始对IP RAN宣传造势,竞争十分激烈。
首先,根据联通要求,设备最高价格不得超过平均值的130%。但思科报价为其他厂商的2倍之多,无缘盛宴。其次,由于竞争的激烈程度超出了预计,中国联通在集采期间数次调整了建设方案。此外,因为中国联通允许厂商“赠送”设备,所以资金规模远远低于预期,仅花费13亿,较之初期规划节省了17亿资金,所采购设备数量基本不变,部署123个本地网,覆盖125个城市。“这是一场跑马圈地运动”,中讯邮电设计院网络研究部副主任王光全在接受《通信产业报》(网)采访时总结。
这种结果看似中国联通成了最后的赢家,实情却并非如此。王光全向记者分析:“因为出现了部分赠送,所以13亿资金相当于只采购了少部分设备,所以设备合同价格并不低。而今后这些本地网的扩容设备将会按照不高于此次集采的价格进行采购。”
而且,在此次本地网分配上,大部分本地网由一个厂商单独承建。如此一来本地网就被单一厂商所垄断。对于中国联通来说,这为今后的网络扩容埋下了隐患。
一位地方运营商人士告诉记者:“厂商拿下一个本地网初期建设订单的同时,意味着也拿下了该本地网的扩容项目。因为目前两个厂商的设备在一个本地网中混传时容易出现各种问题。运营商如果要更换供应商也只能同时替换掉现网中的所有设备。”他告诉记者,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集采时作为甲方的运营商,在扩容时就成为了乙方。对于中国联通而言,成为“乙方”的最大弊端在于,扩容时,在供货期、运输费、维护费等其他附加费用方面,其将受制于设备商。
打破僵局
事实上,不仅仅是IP RAN,电信运营商的设备集采,已经全面陷入这种“前期竞争激烈,后期靠扩容、维护盈利”的怪圈,且已持续很长时间。
在2G时代以及3G初期,运营商主要采用SDH/MSTP设备承载移动回传网络。上述商业模式在当时便已盛行。以华为、中兴为例,通过激烈的商务手段抢占大量初期部署份额之后,依托后期扩容的雪崩效应迅速扩大市场规模,目前中兴、华为SDH/MSTP的市场份额接近90%,一些最初在国内表现强劲的如ECI(以色列设备商)之类的国际厂商也迫于压力退出国内的运营商市场。
在国内,这种模式仍然在被复制,厂商A可以免费为运营商替换掉厂商B在某一本地网之前部署的设备,目的为了能拿到扩容项目。
但持续到今天,这种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难以为继。
仍以华为、中兴为例,华为、中兴在海外复制这种“跑马圈地”的过激商业模式,目前已经带来了难堪的重负——相同商业模式的两大巨头在海外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结果导致虽然营业收入上升的同时营业利润却大幅下跌,最终的结果是两败俱伤。
鉴于此,华为从今年年初开始,明确表示不再使用激进的商务手段拿单,而重点考量项目的利润率;中兴在底盘争夺战中也开始保守进攻。
同时,为了摆脱后期成为“乙方”的局面,运营商也在极力打破这种本地网垄断格局。王光全告诉记者:“为了今后组网方便,也为能够在一个本地网中多家厂商设备共存且不出现问题,联通于日前启动了多厂商IP RAN互通测试。”如果实现从OAM、保护甚至QoS等多个层面的互通,将会使在同一本地网内采用不同厂家的成为可能,也为用市场手段改变厂商之间激烈的商务竞争有所帮助。
完善规范
其实,中国联通目前却并非十分在意建设成本,其更关心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网络IP化所带来的改变。
王光全向记者介绍,“这是IP RAN首次规模部署,对厂商来说,更大的考验是综合服务能力,比如设备应用培训体系、现场问题的应变能力;而运营商则需要尽快适应从MSTP系统向IP RAN系统的转变。”
从MSTP到IP RAN,OAM(操作、运维、管理)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中继段’、‘复用段’、‘高阶通道’、‘低阶通道’等运维人员所熟悉的概念都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数据概念,业务连接从清晰可视化变为不可视、不透明;QoS的级别功能也让业务设置更为复杂,因为运维人员很难确定给每个业务设置何种QoS级别。
而且,初期配置工作量极为繁琐,每个节点的所有可能路径都需要配置。一个大型城市的配置工作量难以想象。
针对这种变化,厂商沿用传输运维人员的习惯为IP RAN开发了“网管系统”并参加了本次测试。“网管系统功能在不断完善,通过相应的手段可以简化了配置工作量,而且可以通过网管实现故障定位。但在实际大网中的功能和性能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王光全认为IP RAN的网管系统可以“锦上添花”,但运营商更需要雪中送炭,网管系统需要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完善。此外,他补充认为,IP RAN设备的一些功能可以进一步简化,比如一些计费、认证的功能并不需要。
王光全认为,通过这次集采测试,IP RAN设备已经满足部署需求,今年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实践来完善各种标准规划,为明年乃至今后的扩容、新建打好基础。
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