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的出现使“地球村”成为现实。网络传播大大拓展了人们选择和利用信息资源的内容和范围,真正实现了在全球范围内的“信息共享”。各种信息和不同文化通过互联网交流、沟通、对话、碰撞、互相融合和取长补短,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多元整合和人类的文明进步。当然,网络传播的全球性、开放性这些特征有可能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数字鸿沟进一步拉大。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在互联网时代如何提高我们的国际传播能力,如何增强中国网络媒体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成为时下焦点话题。10月12日,中国网建网10周年暨“互联网与国际传播”研讨会上,130多名政界、互联网界、学界人士齐聚一堂做了深入的解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高钢表示,网络信息传播已成为社会主流信息传播方式。国际在线总裁马为公强调,互联网信息传播中,切忌不要忽视语言的力量,要强化用母语进行传播的手段。与会人士一致认为,中国必须考虑全球化背景下的网络传播力。
全球化与网络传播力
哈佛大学教授、美国前国防部长助理约瑟夫·奈(Joseph S.Nye)提出了“软权力”这一概念,意为“影响别人选择的能力,如有吸引力的文化、意识形态和制度”。
如今这一概念被广泛运用,中国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十七大报告都提出了“文化软实力”,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更是使用“smart power”(巧实力)来处理对外关系,而巧实力便是综合运用硬权力和软权力。
而网络传播力便是“软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它的重要性将会更加凸显。谁掌握了网络传播力,谁就可以通过设置议程,获取话语权,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制造同意”,实现舆论同化。
由于技术上的差异,传播主体之间往往存在“数字鸿沟”,知识结构经济差异等原因使得受者对某些文本的解读存在误解。虽然表面上他们的地位是对等的,但拥有技术优势或知识的国家集团个人往往具有“网络传播力”。
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传播秩序已经成为网络弱势国家所面对的共同课题。作为世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中国必须考虑全球化背景下的网络传播力:加强对外传播,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传播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碰撞以产生广泛共识,增信释疑;发展以网络为代表的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龙头产业,并发挥其主导作用。
用互联网塑造中国国家形象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政府外交、经济交流、文化产品输出、人际交往、传媒等途径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媒体在国家形象的传播和塑造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提升。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渠道,从用户数到全球覆盖的数据看,已经发展成为新兴的重要媒介。
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认知状况。在我国政府“和平发展”战略指导下,中国在自身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带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但是,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国家形象塑造的本身也是一种以文化为内容的政治信息的传播,文化信息背后隐含的是意识形态和核心的价值观,是“软实力”的核心所在,在大国竞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媒体正是软实力博弈的最前线和具体表现,而在互联网上的信息文化安全较量尤为激烈。这是一场国际传播力的较量,国际传播力的背后是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的支撑。传媒在我国国家形象战略中目前处于薄弱环节,中国声音的传达在很长时期内仍将受制于西方国家。
网络为中国塑造形象提供了机遇。网络是当前信息时代中最重要的媒体,不仅包括新闻,而且还包括商业、文化、国防、科技、军事等多方面的信息。我们必须多层次去分析网络时代的信息,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思考,网络信息的自由化和民主化是不是带来了一个伟大的机遇,抑或它反而造成了全球传播的新垄断?
我们还要去比较,因为在网络传播功能上,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内容。只有经过全面的比较才能对网络、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影响认真审视。
美国宾州州立大学东亚发展教授刘康认为,网络媒体的出现,对中国,特别是对中国传媒的发展会有特别的影响——中国的新闻媒体可能会有革命性的变化。
在技术超越国界的信息化的浪潮中,我国的传播产业正面临着空前的挑战。如果中国要造就一个适合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环境,增加国民的自尊心、自信心,就要在媒体上塑造一个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在这个意义上,网络新闻传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