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百年老店诺基亚是一个伟大的企业。它曾多次遇险,也屡屡化险为夷;它因勇于创新而崛起,也因瞻前顾后而衰败。这个昔日手机界巨头的辉煌与没落已被写入企业教科书,值得后来者反思。
纸浆磨坊变身手机巨人
诺基亚公司历史可追溯到1865年,最初是家纸浆磨坊。1967年,诺基亚与芬兰橡胶公司、芬兰电缆厂合并,形成当代诺基亚公司雏形,主营橡胶、电缆、林业、电子和发电五大业务。
此后,诺基亚成立电子部,生产通讯网络设备。1979年,诺基亚开始研发第一代无线通讯(1G)网络标准,1982年造出第一台基于1G网络的车载电话。1992年诺基亚发布了世界第一款基于第二代无线通讯标准的GSM手机。
这时的诺基亚业务过于宽泛,其中家电业务亏损严重。1992年,总裁奥利拉做出公司历史上最重要的决策——剥离橡胶、胶鞋、造纸、家电等产业,专注于电信业。他把视线放到欧洲以外,将北美、拉美、亚洲作为主战场。
诺基亚手机产品迅速打开局面,1998年,诺基亚成为全球最大手机厂商,产值在5年间增加了4倍。这一霸主地位维持了10年。
成也“塞班”败也“塞班”
诺基亚盈利后,大力投入手机研发并取得收效,市场份额不断扩大。诺基亚还率先推出智能手机,搭载了当时最先进的“塞班”操作系统。
1998年,诺基亚联合摩托罗拉、爱立信、三菱等共同成立塞班公司,研发同名操作系统。该系统问世不久,西门子、三星、松下、索尼爱立信等相继成为授权使用者。“塞班”成为当时最受推崇的操作系统,2007年一度占据智能手机市场62%的份额。
顺风顺水时,往往暗藏危机。2007年,苹果公司的iPhone问世,基于多点触控技术的全新用户界面,重新定义了智能手机的概念。继苹果iOS系统之后,谷歌2008年推出了安卓系统。iOS和安卓的面世,开始侵蚀“塞班”的市场份额。
其实,诺基亚早在2002年就研发出触屏技术,2005年研发出面向互联网的手机操作系统Maemo,受到业内好评。然而,公司决策层错认为占据市场优势的“塞班”将继续成为主流,轻视了移动互联网浪潮的力量。
自2009年底开始,摩托罗拉、三星电子、LG、索尼爱立信等终端厂商纷纷宣布终止“塞班”平台的研发,转向安卓系统。2011年,“塞班”的市场份额被安卓超越。
为应对危机,诺基亚联合英特尔,在Maemo的基础上推出新的操作系统Meego,以图抗衡iOS和安卓,但仅生产了一款机型就宣布放弃。
诺基亚后与微软结盟,希望凭借windows phone翻盘,但未能如愿。2013年,诺基亚索性将手机业务以37.9亿欧元的低价卖给微软,品牌授权费16.5亿欧元。至此,诺基亚手机帝国彻底倾覆。
由盛而衰的教训与启迪
作为昔日手机界的王者,诺基亚在智能手机时代的节节败退从固守传统思维开始。
长期负责诺基亚代工事务的比亚迪驻芬兰办事处代表罗宾告诉记者,诺基亚是第一个研发触控屏技术的公司,但却坐失智能手机时代先机。“如果诺基亚早认识到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提前做部署,早早完善并推出触控屏技术和Maemo操作系统,结果就不一样了。”
有观察人士认为,当时的诺基亚高层从财务角度出发,极力维护盈利能力强的“塞班”系统,对于代表未来方向的研发团队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时任总裁卡拉斯武沃后来对决策失误并不否认。
在失去先机的情况下,如果能够及时发现和弥补短板,也有望扳回一城。然而,在索爱、三星宣布放弃“塞班”系统后,诺基亚仍执意收购塞班公司,推出了并不成功的“塞班”升级版,由此失去了翻盘的机会。
最后,诺基亚的战略摇摆加速了自我溃败。面对苹果和谷歌的挑战,诺基亚在推出不成熟的Meego失败后,又高调与微软结盟,宣布只搭载windows phone,不用“塞班”,也不用安卓。而此时,其他品牌手机既可以用windows phone,也可以有其他选择。诺基亚自封前路,最终自毁前程。
诺基亚王朝的兴衰历程,对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全球商业公司都不乏警示和启迪。比如既要鼓励自主创新,又要善于管理创新;比如把握战略方向的能力要很强;比如大公司必须克服内部惰性,要有“革自己命”的勇气。
有些人士认为,诺基亚内部创新环境过于宽松,团队负责人很难向工程师和设计师下达指令。这种“散漫”的模式难以保证高效的创新生产力,是导致诺基亚无法快速推出成熟操作系统与苹果和谷歌抗衡的一个原因。
华为前驻芬兰代表胡德波则认为,企业要想做得长久,就需要有一种能够激发和保持活力的体制。“如果整个组织都陷入一种惰性,高层搞政治斗争,员工缺乏拼搏精神,那么企业对外部变化的感知能力肯定会下降。”
而从高层来讲,则应居安思危。“一个企业如果能够成为行业规则制定者、市场垄断者,日子会比较舒服,但也容易看不清对手。一旦发生革命性变化,则垄断地位尽失。”世界进入信息时代后,产业调整速度加快,有些机会转瞬即逝,这对决策者的战略眼光提出了更高要求。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