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发现了“幽灵粒子”,这在国际上引起了关注。我国发现幽灵粒子—外尔费米子(Weyl费米子),这项成果可以解决手机待机时间短的问题,比如,可以实现手机电池一年充一次电。据悉我国发现幽灵粒子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其中也有他国科学团队的竞争,但在国际同行眼中,中国科学家的这一发现,从材料理论预言到实验观测都是独立完成。
科学家把基本粒子分为玻色子和费米子两大类,费米子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外尔费米子被称为预言中的奇特粒子,是当今凝聚态物理最前沿的研究对象之一。如今,被中国学家证实了。
7月20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发布消息:他们发现了具有“手性”的电子态——外尔费米子。这是国际上物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科学突破,对“拓扑电子学”和“量子计算机”等颠覆性技术的突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物理所表示,中国科学家的这一发现,从材料理论预言到实验观测都是独立完成。
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赫尔曼·外尔最先提出了外尔费米子
1929年,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赫尔曼·外尔(H. Weyl)最先提出了这种无质量(即线性色散)的粒子——外尔费米子——无质量电子可以分为左旋和右旋两种不同“手性”。但是86年来实验从未观测到。
为了能够找到它,全世界的科学家争相创造可能存在外尔费米子的人工环境。
中科院物理所戴希研究员在博客上表示,他的同事翁红明等人年初找到了钽砷晶体(TaAs)等四种非磁性的外尔半金属材料,是取得进展的关键。翁红明在接受采访时说:“你可以将外尔费米子想象成一个极小的、只有一个磁极的磁棒。”
翁红明说,在自然界中,无论你将磁铁切割成多小,它始终都带有南北两个磁极,磁场在磁极之间流动。作为仅有一个磁极且没有质量的粒子,外尔费米子能够完成诸多当前科技不可企及的任务。
翁红明告诉科技日报记者:“TaAs材料在1960年代就有研究文章,但没有人意识到上面有外尔费米子。我们这一发现的难度在于,从那么多材料中找到合适的,犹如大海捞针,必须对外尔费米子和材料物理性质都有相当认识才行。”
2012年和2013年,中科院物理所的理论研究团队首次预言在狄拉克半金属中可实现无“质量”的电子。
翁红明的发现2014年12月31日提交电子预印本(Arxiv)网站后,这一结果立刻引起了实验物理学家的重视,国际上许多研究组开始了竞赛般的实验验证工作。中科院物理所,北京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等团队都试图在TaAs中找到外尔费米子。
这是一场激烈竞争。普林斯顿大学团队和中科院物理所团队几乎同时宣布成功。中科院物理所的最新成果将发表在最近一期《自然·物理》杂志上。
英国皇家化学协会网站7月16日报道说:“有两个国际研究组声称发现了电子学的基本建筑单元——外尔费米子。”
中科院物理所的陈根富小组首先制备出了具有原子级平整表面的大块TaAs晶体,而外尔费米子就藏身于这种晶体中。随后物理所丁洪小组利用上海光源“梦之线”的同步辐射光束照射TaAs晶体,使得外尔费米子80多年后第一次展现在科学家面前。
外尔费米子的发现将极大地推进未来技术的发展,据介绍,具有“手性”的外尔费米子的半金属能实现低能耗的电子传输,有望解决当前电子器件小型化和多功能化所面临的能耗问题。同时外尔费米子也受到对称性的保护,可以用来实现高容错的拓扑量子计算,制造比现在的超级计算机运行速度更快的量子计算机。
当前的电子设备充电套路是电子流通过电线和电路进入设备。这些粒子不仅笨重、不易控制,还会导致能量流失。如果我们用外尔费米子将之置换掉,一个费米子装置就能够保证电流几乎不流失,并且能保证在几乎不损耗能源的情况下完成高功率计算。
含有外尔费米子的材料能够充当超导体,因而也可应用到量子物理学领域。这种材料能够保持长时间的量子态,而不受或很少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这使它成为打造一台实用、高容错量子计算机的热门材料。
制造这样一台设备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过去曾被用来进行量子计算的光子等粒子的量子态所具有的脆弱性。电磁干扰或物理干扰可以轻松地导致粒子失去或改变量子态,并打乱它们本应进行的计算。
翁红明说:“不幸的是,外尔费米子这样精美的粒子并不存在于我们的三维世界里。只能在另一个与我们这个世界‘相反’的世界里寻到它的芳踪。”
“不是通过大型粒子加速器,而是简单地在晶体里发现了新的粒子现象。这或许对其他实验有启发:凝聚态物理里,通过一些低能激发,可能产生高能物理范围的粒子行为。”翁红明说,下一步他们将试着寻找“拓扑超导”等新物理现象。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