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早期电话线、通信光缆产品,到研制出国内第一根全合成大尺寸光纤预制棒,参与行业国家标准制定,形成光通信完整产业链……成立30多年来,富通集团有限公司依靠坚守主业和创新驱动,不断赢得发展空间。“转型升级一直在路上。” 浙江省工商联主席、富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建沂说。
在持续攻关坚守中成长
1987年富通集团成立,由于国内通信行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早期铁芯电话线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但密切关注行业动向的王建沂对技术创新有着独特的认识。1993年,富通与国内科研机构合作研制了铜包钢电话线,这次产品升级让企业在行业内处于领先,也让他体会到了技术革新的重要性。
1998年,富通成功研发国内民企第一根光纤,面对良好的经济效益,王建沂却在担忧:当时用于制作光纤的原材料光纤预制棒要依赖国外进口,核心技术的制约必须要打破!面临着高昂的研发成本和极大的难度,王建沂下定决心,带领企业攻克这个难关。
大年三十的泡面“年夜饭”,到国外学习交流时遇到的质疑,不计其数的试验……从2000年6月开始的500多个日夜里,富通的工程技术人员硬是完成了这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行业内引发了不小的影响。之后富通集团不断完善技术,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并在200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2年以来,为实现企业中长期战略规划,富通集团在巩固光纤通信产业的基础上,发展以“高温超导电缆,高压和超高压电缆,海洋光电复合缆以及精密铜材”为核心的能源电力线缆传输产业,开始实施“双主业”战略。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转型升级始终不能脱离主业。”王建沂说,目前富通建有富通技术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科技创新平台,每年以营业收入5%左右投入研发,并先后与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众多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技术和人才方面的交流合作,集聚了一批通信行业领域的高端技术人才和专家。
为传统制造业转型探路
改革开放以来,发达的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浙江一张响亮的名片,而特色鲜明的块状经济点亮了一块块产业版图。但随着要素成本上涨、同质化竞争加剧,各产业竞争力正在被削弱,如何为量大面广的块状经济探索出一条转型升级的路径?这是王建沂一直在思索的问题。
“产业链纵向整合,供应链横向联合,形成抱团集约的发展模式。”按照这个发展策略,2016年富通集团在全国首个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浙江嘉善县,投资建设集光纤预制棒原材料、光纤预制棒、光纤、光缆、光器件一体化生产链工厂,实施“产业组织模式、生产制造组织模式和市场(商务)模式”三个维度的创新。
在产业组织模式上,富通集团将相对分散的光纤预制棒工厂、光纤工厂、光缆工厂和配套材料工厂进行合并,纵向整合光纤通信的上、中、下游产业链,压缩中间环节和非生产性成本;同时,横向联合产业链配套企业,形成光纤预制棒、光纤和光缆以及原辅配套材料一体化的全产业链工厂。
如今,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工业领域已经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富通也积极拥抱变化,将“制造技术、自动化技术和信息化技术”三者融合,形成以“机器自主者”为核心的智能制造,实现工序之间的无缝对接。此外,依托嘉兴综合保税区的优势,向海外输出先进产能,实现市场(商务)模式的创新。
王建沂说,富通集团嘉兴(嘉善)光通信全产业链工厂将成为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特大型光通信全产业链工厂,并努力将其打造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
以开放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
王建沂说,作为一家以实体制造业为核心的民企,始终要紧跟国家政策和导向,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目标。
近年来,富通集团跟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积极“走出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施产业和市场布局,成为“一带一路”的建设者和受益者。
富通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方琦介绍,2013年,富通集团在泰国罗勇工业园建成了东盟地区最具规模、品种最为完整的现代化通信光缆工厂,以及东盟地区高水准、高品质的产品研发和检测中心。
在“走出去”的同时,富通集团更加注重“走进去”,因地制宜创新商业发展模式与管理模式,实现“本土化”发展。富通集团泰国工厂运行以来,积极把握“中国东盟互联互通”的战略机遇,以“融入当地文化、本土化经营”以及秉持“中泰一家亲”的理念,取得了优良业绩。
作为信息高速公路传输载体,富通的光纤、光缆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全球的信息化网络建设,产品销售至泰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日本、阿联酋、德国、法国、巴西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面参与当地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来源:新华社 |